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「青瞑蛇」曾文溪歷年來多次的改道淤積,使得劉厝附近的地勢每經一次水患,就增高數尺,劉厝先民的古墓也因此長年被掩蓋在地底之下。民國73年,劉氏宗親在劉厝成立了「劉氏登魁宗派宗親會」,開始致力於族譜的編撰工作,也有族人逐漸興起發掘先民古墓的想法。

在劉氏宗親多年的奔走與努力下,終於在民國90年2月間成功發掘了兩座古墓,分別是劉姓來台的開基始祖劉登魁,以及來台二代祖媽劉陳孝淑孺人墓。重見天日的兩座古墓,面積都廣達30餘坪,距離地面有13台尺深,因其長年深埋於地下未遭破壞,出土時仍保存相當完整。出土之初,古墓一度遭受豪雨侵襲,造成四周土方面臨崩塌的危機,積水再度淹沒了古墓,使得「墓園變成了泥水池」,所幸後來經過縣議員方隆盛與地方人士的爭取,得到文建會兩百萬的經費支援,才得以進行全力搶救與保存的工作,建成了今日兩座古墓的現貌。

劉厝古墓的出土曾轟動一時,不但引起了學界和政府的注意,也吸引平面新聞和電視媒體特地前來報導。根據實際參與發掘工作的成大歷史系林明瑞教授表示,古墓所用的磚塊都由大陸泉洲海運而來,從墓庭罕見的壯觀格局和高級建材,可以看出劉登魁在明鄭時期的影響力,可惜目前文獻上尚無發現劉登魁擔任任何官職的記載。

負責編撰劉氏族譜的劉明富,對兩座古墓的歷史有相當深入的研究:「開台第一代先祖劉登魁公,生於明朝崇禎12年(1639),卒於清康熙53年(1714),距離古墓重現之日,已有 288年之久了。其墳墓使用石灰加黑糖、糯米製成之灰土,以黏著大陸古磚、五分磚建造而成,墓形為俗稱之寵龜大三步,意義為自旺,座向東北朝西南,外觀甚為古樸、雄偉。墓碑為花崗岩,墓碑孝男可見國禎、國棟、國樑,子孫綿延至今已有十四代。」

「二代祖媽劉陳孝淑墓,座東南朝西北,遙望大陸故居,有追根溯源之意。卒於乾隆33年(1768),距離古墓的出土日也有233年的歷史,墓型為三進式,內庭有石蓮花、四角桌,中庭有石柱,外庭為磚塊構成,整體外觀甚為典雅,構成磚塊為五分磚、豬腰磚及一種不知名的厚磚,墓碑孝男為玉、珠、宗、雲,孫為恩、帝、振、忠、勝、老、榮、愛、來、結,曾孫為珍、游、通、遠、院、祥、竹、臨、妙、實、遙、柳、味。」

劉厝的兩座古墓保存相當完整,造型各有特色,被選為南瀛歷史建築十景之一,目前正由劉氏宗親積極申請政府列入國家古蹟。古墓幽靜樸美,見證了臺江內海「滄海桑田」的演變過程,供人追思先民開拓台灣的艱辛歷程,近來已成為遊客造訪西港時,不容錯過的一處歷史景點。